什么是邊界感?
其實邊界感用通俗的話來講就兩點,一點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;二點是別人的事情能夠懂得尊重。
自己的事情自己做
舉個例子:
有個爸爸,他帶著孩子去超市買東西,買了一堆,全是孩子吃的東西,然后孩子自己提著,爸爸卻不出手。走了一會兒,看到孩子很累的時候,爸爸說需不需要我幫忙?
有的人會說,提東西是在訓練孩子的邊界感,是在訓練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其實要分清,如果是孩子自己的東西,他這樣提,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如果他提的是別人的東西,那我們就要向他表示感謝,這也是訓練邊界感的一種方式。
別人的事情要懂得尊重
邊界感是對別人的事情能夠懂得尊重,懂得尊重能夠設身處地倒過來為別人考慮,能夠以己度人。
別人的事情要懂得尊重,而不是馬上施以援手。如果是在別人正在出丑尷尬時候非要幫助別人,給別人帶來的只會是尷尬。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父母總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容易好心幫倒忙,也是因為邊界感不清。那么父母做到邊界感清晰,也訓練我們的孩子做到邊界感清晰。這樣孩子的健康成長就會越來越好。
邊界感的重要性
在日常生活中,不要教孩子大度,和諧,也不要逼著孩子搶回來,甚至是自己出手去幫孩子。只用教孩子這一點,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,那就是教孩子尊重別人的邊界,更要守住自己的邊界。告訴孩子這三點:
一,你可以不分享,但不是自己的東西也不要拿。其實日常里經常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不屬于他的,也不要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東西,多尊重孩子的意愿,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
二,教孩子學會商量。雖然有可能商量很久都不能達成一致。這個時候你可以跟孩子說,有耐心的孩子可愛。商量不是命令,相反,它是一種情感的交流。
三,為拿了別人的東西負責任。如果孩子有從外邊拿回來一些鉛筆,刀,畫畫本或者是玩具之類的東西,在你確定他不是交換而是私自拿了小朋友的物品時,你就可以帶著他把東西還給小朋友,并要求他道歉,還和道歉就是讓他在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。
幫孩子建立適宜的自我邊界感,是我們能給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好的禮物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