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紀80年代以前,孤獨癥普遍被認為屬不治之癥。自從1987年Lovaas報道采用應用行為分析療法成功“治愈”9例孤獨癥兒童以后,世界各國(主要是美國)相繼建立和發展起來了許多的孤獨癥教育訓練療法或課程,多數療法或課程的建立者均聲稱自己的療法取得了顯著的療效,但是一些療法的療效有夸大之嫌。
Helfin等將各種孤獨癥療法分為以下4類:
(1)以促進人際關系為基礎的療法: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時光(floor time)療法、Gutstein建立的人際關系發展干預(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,RDI)療法。
(2)以技巧發展為基礎(skill-based)的干預療法:包括圖片交換交流系統(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,PECS)、行為分解訓練法(discrete trial training,DTT)。
(3)基于生理學的干預療法(physiologically oriented intervention):包括感覺統合訓練、聽覺統合訓練、排毒治療與膳食療法。
(4)綜合療法,孤獨癥以及相關障礙兒童治療教育課程(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,TEACCH)、應用行為分析療法(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,ABA)屬于這一類。